【岁时节日 | 秋分】 丰年祭与丰收节:从传统“秋报”到当代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收 霍雯 绘

以秋收庆祝为主题的秋社,它依托的节气点是秋分。古代秋社的时间是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在秋分前后。这时农作物已经收获。秋社日虽然不如春社那样受到古代文人那样重视,但在历史社会依农而生的农民来说,一年的辛劳就在于秋季的收成,能否挨过寒冷的冬春时节,就靠秋天的收获,所以无论丰歉,一年一度的尝新祭祀祖先与秋社赛神酬谢活动,都是村民集体共同参与的大事、盛事。如唐代韩愈诗所云:“共向田头乐社神”。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东京八月秋社日,人们要吃社糕、饮社酒,敬社神,妇女回娘家,还有歌舞娱乐庆祝活动。宋人陆游《秋赛》诗描述当时秋赛祭祀社公盛况:“小巫屡舞大巫歌,士女拜祝肩相摩,芳茶绿酒进杂遝,长鱼大胾高嵯峨”。社神是土地之神,在汉代就被称为社公。后代白胡子的土地公公由此演化而来。明嘉靖《六合县志》:“二月遇社日,各坊巷具牲醴祭当境土地神,谓之土地。社祭毕会饮。秋八月遇社日亦然。”古老的秋社秋赛传统,在宋明以后随着村社集体分解与因农作物种植的多样化而产生的秋收时间的分散,秋赛秋报时间不再统一在秋社时间点上,而是分散在秋三月(农历七、八、九月),并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及九月九日重阳节结合,形成了新的秋收庆祝习俗景观。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七记载苏州一带:“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正如他评论说:“七月十五之祀,犹古之秋社耳”。也有许多地区将秋报习俗放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如台湾汉族地区把中秋节作为福德正神(土地神)的祭祀日,“中秋,祀当境土神,盖古者祭祀之礼,与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报也”(《台湾府志》)。

二、传统丰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各地庆祝丰收的传统活动如同秋天的景色,丰富多彩。广东佛山中秋“出秋色”,是中国传统丰收节仪的典型,人们以各色收获物作为出游的花车仪仗,在尽情展示丰收果实的同时,让观者共享丰收的喜悦。正如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佛山“出秋色”灯会盛况的感叹:“凭将秋色千张纸,夺取乾坤万象春”。河北邯郸,打完场,粮食收堆以后,要祭祀司农氏。安徽贵池,八月中旬,水稻丰收,要举办“献新”仪式,煮新米饭,供奉祖先、家神,然后全家共同品尝。徽州八月举办“五龙闹中秋”民俗活动,以稻草扎五条香火龙,五龙在宽阔的场地上,自成圆圈,一条居中,四条分居四角,五圈盘旋舞动,逐渐靠拢、展开,展开、靠拢,正反舞动三次,象征五个大粮囤,寓意五谷丰登。浙江开化中秋也舞香火龙,用新割下的芋艿杆做骨架,新收获的稻草捆扎,上面插满线香,中秋夜线香点燃,人们舞动香火草龙,从街巷舞动田间,庆贺丰年。福建屏南“秋报”,秋天农作物收获后,人们用红薯、向日葵、青豆等,在田边空地上拜月亮,感恩自然。

2019年佛山秋色巡游活动

不仅汉族,少数民族的丰收庆祝传统也绚丽多姿。云南梁河县的阿昌族,将八月十五作为传统的丰收庆祝日,家家户户收拾干净,从地里拔一棵根茎最多的芋头,一棵结双穗的玉米,绑扎在竹竿上,放到堂屋,代表谷物神,人们以新收获的粮食、果品祭祀它。然后全家与亲戚朋友聚餐,共同品尝新米饭。白族也有这样的尝新节,在谷物成熟时,从田里收取一些谷穗,做新米饭,大家在一起弹奏、对歌,以酒肉到田地祭祀“天公地母”、“五谷神王”;在家里祭祀灶神、列祖列宗。贵州从江洛香寨侗族,八月十五纪念水车发明与庆祝丰收,他们在寨中的芦笙坪竖起木杆,上面书写“五谷丰登”,村民围着木杆跳芦笙舞,通宵达旦。以尝新的方式,庆祝丰年,是南方山地民族如仡佬、苗、布依、壮、基诺、景颇、拉祜、傈僳、瑶族等都有的秋季收获的民俗传统。

我国台湾山地民族特别重视收获祭或丰年祭,“秋成时,会同社之人赛戏、饮酒”(乾隆《台湾志略》)。时间一般在农历的7-9月,它是依据粟稻成熟的时间择定祭祀庆祝日期。泰雅人的丰收祭在粟米收获后的农闲时节举行,一般是农历八月下旬。为了准备收获祭,收获前男人进山打猎,女人在家酿小米酒。收获之后,以猎获的兽肉与米酒祭祀,有大头目诵念祭词,感谢天地祖先赐福。卑南人丰年祭,聚集各社会所,听长老诫勉。祭祀主持人将新割的小米送进仓房,随后,制作新米糕,集体共享美食。阿美人八月十五丰年祭,每三年一次,参加的人8岁至28岁的女性,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年。2017年,我在花莲考察过太鲁阁人的丰年祭,长老们在凌晨进山,在草棚里煮小米粥祭祀,然后集体跳模拟农事活动的舞蹈。

中国是有着久远农耕文明的国度,在漫长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为了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恩赐,以及对祖先农事经验的创制之感谢,并期待来年的丰收,发明与传承了丰富多彩的丰年庆祝习俗。这些秋报秋尝的丰年庆祝传统构成了宝贵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这正是当代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依据。今天在变化的社会里,在农民逐渐变成少数的时代里,为我们古老而今天依然重要的生产行业,设立专属节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当代社会文化内涵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时政安排。政府将秋分时节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有着充实的历史依据与现实的社会需要,是落实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继承传统并创新传统的有益尝试。

对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当代社会文化内涵的理解,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它是基于当代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考虑,“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重要问题,以国家法定节日的形式,表达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特别是对农民地位的肯定。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经济文化环境下,村落空心化、农民地位弱化与边缘化,需要一个现代节日吸引社会目光,关注、关怀农民,提升农民地位。

其次,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既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实践,又是对农民、对传统优秀农业文化的褒扬。传统文化相当多的优秀部分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孕育、创生的,它们至今还服务着我们的社会。人们经常强调的家国情怀、守望相助、诚信质朴、坚韧刚毅等具有充分现代意义的传统价值观与优秀品德,都来自于农业社会的生活理念。“耕读传家”的古训,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联,不仅是家居门口的标榜,更是对子孙的恒常提示与教化。通过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形式,我们国家对农民文化进行了高度肯定,让广大农民有了更为切实的文化自信。

第三,通过农民丰收节的方式,实现城乡互动,利用网络物流与民宿旅游,让农民的劳动成果获得直接呈现与传播展示的机会,让更多人通过观看、品尝、参与、欣赏农业生态、农村风情与农产品,对中国农民的劳动能力、劳动成果进行充分肯定,这是农民文化节特别具有的文化内涵。其实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农业在萎缩,乡村空心化乃至消失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农业文化遗产快速消失,农民的精神面貌也面临衰颓,农村精神松懈之后,很多问题都随之出现。农民丰收节的意义,在于以特定节庆时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生活的趣味性,从而再次激发农村农业的活力。把农村从以前纯粹种水稻种小麦和小米的地方,变成包含经济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多样性的农村,让全社会在农民丰收节这一天关注农村、聚焦农村,使农村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一个具有历史与未来的新型社会节日。它的设计既是一种责任,也有相当的文化技巧。但如何让农民真正享受这个节日,成为节日的主体,让农民自己的内生力量成为节日强盛的动力,而不仅仅是靠政府媒体社会推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增强传播的方式和力度,强调农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对城市的经济与文化互补功能,并且城市文化里缺少的与自然土地的亲密,缺少相互嘘寒问暖的人情,缺少慰藉心灵的口头传统,而这些恰恰是农村能够给予我们的参照,作为东方农业文明的基因库,中国农村的文化与价值观,其实是可以帮助城市人调整、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文根据作者在首届我们的节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民俗庆典活动——中国炎帝农耕文化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岁时节日】栏目责编:周茜茜

图文编辑:王媛

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