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涅槃之后去了哪里?
“涅槃”是梵语的音译,它还有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别称,如“圆寂、灭度、解脱”等等。
其中“圆寂”的意思是圆满一切福德智慧,寂灭一切烦恼;“灭度”则是灭掉生死苦果,故人得度。
简而言之,“涅槃”是经由修行,熄灭内心的迷惑和烦恼所达到的一种自在、安详、寂静的状态。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完美的归宿。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涅槃?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妙法莲华经》
这段经文里,佛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佛说涅槃,并不是真正地入于涅槃了,只不过以这种方便说法来教化众生而已。
为什么佛要这样做呢?因为假如佛陀久住于世,福德浅薄之人就会觉得无所谓,也不会有紧迫感,贫穷下贱之人会贪婪于财、色、名、食、睡这些欲望,在颠倒妄想中堕落,越来越厌倦、懈怠。
展开全文
所以,为了不让众生,生依赖佛的心,骄慢、放纵、厌烦、懈怠……贪恋五欲,产生错误颠倒的思想和见解,造无边的恶业,感生死轮回的苦报;为了让众生,兴起佛世难遇的想法,恋慕、渴望、敬仰佛,从而珍惜、相信、理解、修行佛说的法,成就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断惑成佛的境界。
所以,佛陀对弟子们作完最后的开示,安详地右肋而卧,入涅槃。
佛给我们示现涅槃,就说明无常的力量谁也改变不了,这是世间的真相、世间的规律。从古到今,世间的佛菩萨圣者都要示现入灭,示现无常,就是要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无常力不可转”。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
到底去哪儿了呢?
普通人肉身衰败,化为尘土,称为死亡,随自身业力等因缘,循业投生,在六道中轮回。而佛示现涅槃后,尽管肉体也和普通人一样,看上去好像也“死亡”了,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释迦牟尼佛虽然已入涅槃,但正如佛在《妙法莲华经》里所说,佛并不曾真正离开众生。为什么?因为其“法身常在”。我们知道,佛的法身是圆满无碍的,是遍虚空尽法界的。
佛陀就在虚空里面,‘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也未曾来,去也未曾去’。
佛其实并不曾离开我们,当我们望向天空,那朵朵云彩,就是佛的法身;我们仰望星空,那浩瀚漫天星辰,是佛的法身;我们低头见江流,那水中的鱼儿就是佛的法身;一切的鸟语花香,也皆是佛说法的音声。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去哪了呢?
就在那里。
在无所在,无处不在。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END
*声明:本平台非原创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仅作公益分享。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浙(2022)000001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